红飘带上的“研究长征”
------读《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集刊
赵太国
最近,我一口气读完了《中国长征精神研究》一至四集近百万字研究红军长征的学术论文。这部集刊已集结了部分全国大中院校、党校和各级党史研究部门以及民间潜心长征研究的广大志愿者们,尤其写编均为义工、依靠赞助出版,并已执着坚守了5载春秋,每年出一集,年年评奖,从未间断,出书赠送,不计成本,不图利润,且论文水平高,论题和长征历史与时代精神结合紧密,由一支全国文化长征组委的群众志愿者团队义务召集,全凭初心和担当精神撰写、编者们崇尚“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攻艰克难编撰,业余交流,旨在传承长征精神。本人掩卷沉思,感慨万千,这不正是文化长征继重走长征、石碑长征之后的又一次践行红军长征精神的“研究长征”吗?
《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集刊由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著名长征研究专家石仲泉先生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马列主义学者程恩富先生担任编委会主任,文化长征队队长、全国文化长征组委主任罗范懿先生担任主编。自2016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问世以来,己出版了煌煌四卷,今年正在出第五集,计划年复一年办下去。这是一套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地研究中国长征精神的书系,也是一项“携手新一代、唤起先驱魂“的育人工程;还是一面召唤“科学求发展、中华再复兴”的引路旗帜。细细研读这套难得而有“凝心铸魂”和“立德树人”价值的红书四卷,顿觉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激情为之燃烧、热血为之沸腾,仿佛一条长征精神与历史文化的大河滔滔而来。回望长征路,我深深感到:在新时代新长征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性阶段的今天,在我国面临新的“围追堵截”和“雪山草地”的时刻,这套长征精神研究书系的重要价值取向,至少有“三个聚焦”,值得有识之士充分肯定、大力推崇和高度重视。
《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集刊问世于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今年已出版五集。这是中国长征精神研究史上一项具有深远而重大影响的铸魂成果,也是弘扬长征魂、实现中国梦的一项宏大精神工程。长征精神,属于今天的新长征,也属于新时代伟大的中国梦;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集刊主编罗范懿在《中国长征精神研究》(第一集)“后记”中说:“我们研究长征理论,当前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的重要讲话,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实现中国梦与走好新的长征路,本质上是同一条光明而伟大的道路,也是这套书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2004年10月18日,45岁的湖南安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罗范懿,66岁的全国劳动摸范李绿森,50岁的民间艺术家陈赞文,在中央红军长征始发地江西瑞金和于都,开始了为期6个多月的徒步中央红军长征路,这次新长征主题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长征”,媒体简称“文化长征”。2016年问世的《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集刊,是“携手新一代”文化长征的延伸、深化、实践与研究成果。这支由三人起家的文化长征队伍,如今已成长壮大为一支成百上千的新长征志愿者队伍。文化长征队,当年在25000里长征路上,越五岭,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不辞苦辛,风雨兼程,历时182天,穿越10个省,跨越89个县市,在沿途42个中小学作马列主义人生观、国防教育、长征精神讲座70余场,听课学生达13余万人次,走访调查老红军、贫困户700余户(人),看望沿途苗、彝、回、藏等11个少数民族困难户和烈属及清洁工家庭子女216户(人),启动沿途大、中、小学生10000余人参与“伟大导师人生宣传全国万里长征万篇作文竟赛”等活动,沿途制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长征万人万言旗”7面,活动收到我国少数民族和美、日、马来西亚等中外文及台湾周胞的万人签名留言,活动旗帜及文化长征图文作品等被中国军博收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文化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作了报道,活动受到了中宣部、教育都、国家国防教育办及湖南省委宣传部表彰,海内外广泛好评。
活动发起后,由重走长征到校园长征、写作长征、出版长征、研学长征、石碑长征等不断开展志愿者文化长征活动,活动已在文化长征发祥地的湖南安仁和长征路上的甘肃榜罗获有关部门批准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题的“中华文化长征公园”,活动在红军长征研学平台上聚焦青少年,罗范懿的写作长征、出版长征坚持用十多年为青少年写作出版了马恩列毛等13部伟人传青少年读物,文东柏的宣讲长征每年为青少年巡回讲座达500场次,活动由支助贫困孩子上学到现在每年一届志愿者学术研讨年会,并每届年会在各地得到有关都门支持开展文化长征“美德少年”评奖。团队已有青少年文化长征志愿者周美玲同学,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殊荣。
文化长征起步于2004年10月,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一直未曾间断,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文化长征”。由罗范懿、李绿森、陈赞文组成的文化长征队,于2004年10月15日至2005年4月15日,历时182天时间,重走25000里长征路,他们在红军走过的万水千山之间,镌刻、刷写了数百幅宣传长征标语,给中、小学生进行了70余场长征文化讲座,还创作了《信仰是怎样铸成的》文化长征专著,此书选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并被中国文艺基金会评为全国报告文学征文特等奖,文化长征故事《翻越大雪山》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散文《老山界上的生日》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化长征日记》创世界纪录。全国政协文史委领导、著名评论家王巨才先生在《光明日报》以《信仰是这样铸成的》为题写道:“活动将在中国21世纪文艺运动史写上精彩独特的一章。” 重走长征后,《马克思》青少年读本入选“全民阅读30本书”和部分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马、恩、列传记故事系列选入联合国中文读书会新书种,文化长征哲学专著《人生价值学》又从长征路上走进大专院校,在湖南、广东、海南等教育集团和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文化长征班”,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中播下了长征文化的信仰种子。二是“石碑长征”。从201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韶山毛主席家乡所立的第一座长征精神碑算起,到2016年5月4日,在陕北延安富县直罗镇战役纪念馆第80座长征精神碑,历时4个年头,连绵25000里。罗范懿、卢成锡、张家祥等全国数百人,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一前所未有的惊世壮举,感动和震惊了中外有识之士及广大中华同胞。央视新闻联播对这一影响全国的文化长征重大事件多次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新华网、人民网、参考消息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国2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转载、评赞。三是“研究长征”。从2016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出版第一集《中国长征精神研究》开始,己历时5年,出版了五集。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长征”。2016年首届学术年会论文征集“18字原则”是:“高层次、大众化、特点显、挖掘深、创新强、重实践。”文集既追求长征文化理论研究的高度,又注重引导实践长征文化的深度。同时,还注重带动基层和群众研究的广度。已出版的4集刋载长征文化研究论文72篇,其它体裁作品39篇。其研究和实践成果,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国长征精神研究》1至4集,先后刊载了王湔鉼、罗范懿、曹传礼、卢成锡等人的《论文化长征再出发和永远在路上》、廖运明的《长征路及长征精神申遗世界文化遗产的探讨》、杨学功的《新时代背景下长征文化价值发展策略初探》、刘增宪的《基于红色文化主题开发的美术创作实践与研究》、刘洋洋的《甘肃长征文化资源发展的路径选择》等研究文章,着眼铸造中华信仰、构筑民族精神、弘扬长征文化,为探索新时代长征文化的新特点、新路径、新领域,提升新时代长征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文化观念,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和精神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红飘带上的又一次激动人心的“研究长征”,是一项举旗帜、铸信仰、兴文化、育新人、逐梦想的新长征,也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书写新的奋斗史诗的再出发。我深信:红飘带上的“研究长征”,一定能够闯过新的“万水千山”,走过新的“雪山草地”,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作者简介:赵太国,父母是参加过红一、四方面军长征的老红军。本人为军旅作家、诗人,曾独自重走长征路,宝鸡市毛泽东诗词书法研究会会长。